戎耀浦江——本色永恒·铁纪护航(03:23)
上海虹口区纪委监委办公楼里,夜深了,王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,他坐在桌前,思索着,面前摊开的是一宗校园餐腐败案的卷宗。
他正在“熬鹰”。
这是他从军时学来的词,用来形容对付最顽固的对手。现在,他的“鹰”是那个拒不开口的餐饮供应商,而连续多日的“5+2”“白+黑”高强度工作,让王强的身体疲惫几乎达到顶点,但眼睛和大脑却没有停止观察和思考。
作为专案组组长,针对这块硬骨头,王强没有立刻投入新一轮的审讯,而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,花了几天时间,将这个人的所有信息——家庭背景、成长轨迹、商业往来,甚至性格弱点——像拼图一样在脑中反复拼接。他需要找到那块最脆弱、最柔软的心理上的缝隙。
在又一次审讯中,王强没有直奔案情,反而聊起了日常。王强声音不高,但却钉入对方紧绷的心理防线。那一刻,对方坚硬的外壳出现了裂痕,一种欲言又止的挣扎浮现在脸上。但王强却示意谈话结束。他知道,这只“鹰”还需要在自己的内心风暴里再盘旋一阵。果不其然,几天后,对方主动请求看守人员:“我一定要见王主任!我有重要的事情跟王主任说!”
案件最终圆满告破,涉案金额高达百万元。当看着那些腐败分子痛哭流涕、彻底交代时,王强没有胜利的喜悦,只有一种沉重的释然。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,想起了那些本该吃到学生嘴里的营养餐。
这是王强的新“战场”,从反恐精英到反腐尖兵的跨越,从弥漫着火药味与紧迫感的反恐一线,转战至充斥着考验与挑战的纪检前沿,阵地变了,但冲锋的姿态未曾改变。
王强所在虹口区纪委监委联合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,一同到虹口区学校食堂一线检查学生餐饮保障情况,受访者供图
直线加方块
时间倒回1994年。17岁的王强做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:放弃高考,参军入伍。这个从小对军人有着近乎崇拜情感的江苏泰州少年,觉得“就该去部队”。在那个年代,放弃高考无异于一场豪赌。他与家人激烈争吵,最终以“我一定会在部队考上军校”的承诺,换来了通往军营的门票。
“参军入伍,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。”二十六年的军旅生涯,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直到今天,他依然保持着军人式的寸头,头发稍长一点碰到耳朵,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,必须马上去理发店推掉。无论是站是坐,他的腰杆总是挺得笔直。这不仅是习惯,更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已经外化于形。
王强在北京特种警察学院上学时的照片,受访者供图
“今天再晚也是早,明天再早也是晚。”这句在武警总队机关工作时奉行的准则,至今仍是他的人生信条。今日事,今日毕,绝不拖延。
新兵第一年,他就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战斗。凌晨下哨后接到紧急任务,设伏抓捕一名逃犯。在野外潜伏了三天两夜,直到第三天凌晨才发现目标,最终将逃犯制服。“那是我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,紧张、刺激,但也觉得自豪。”那一年,他还只是个不满19岁的新兵。
从战士、班长、排长、中队长,再到进入总队机关,负责反恐特战工作。王强始终冲在一线。他参与过奥运安保,亲历了世博会的安全警卫。他研究的反恐课题,获得了武警部队的一等奖。他成了别人口中那个“只要王强在场,评判就绝对公平”的铁面判官。
从高速到地面
转业,对王强而言,像是“一直在高速上跑,突然让你下了高速”。
地方的工作节奏、人际关系、话语体系,都与部队截然不同,巨大的落差感是真实的,到了地方,一切从零开始。“如果把初心丢了,这个落差就会严重影响到你。”王强说。
他的初心是什么?是儿时的从军梦,是部队锻造的责任感,是更深层次的驱动力,是来自家庭的传承和内心的召唤。他的姐姐在纪委系统工作了几十年,耳濡目染下,他对这份“守护政治生态”的工作充满了向往。父母也支持他,“我们生了一对子女,都交给了国家。”两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为此感到无比自豪。
王强在武警总队机关任职时,到基层一线站岗,受访者供图
“我这个人,好像天生就看不惯不公平的事。”王强笑着说。这种骨子里的正义感,让他觉得纪检监察工作与他军人的底色无缝衔接。
王强主动选择到虹口区纪委监委这个基层一线。“我喜欢在一线,情况最真实,最有挑战。”
为了尽快适应“新战场”,他发起了“突击战”。
上班第二天,他就主动请缨进入审讯室。面对两名司法领域的违纪违法人员,他毫无惧色。“我把他们当作我的一个犯错误的下属找他们谈话。”他利用在部队管理队伍时积累的心理学知识,以及练就的分析能力,迅速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。
为弥补纪法知识的短板,王强以实训跟案学习,利用业余时间研读,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》到《监督执纪工作规则》《监督执法工作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1个月掌握谈话突破、证据固定等核心技能,五年来整理近10万字办案笔记。
肩膀与传承
王强的下属大多是90后。他知道,未来的反腐战场,主力军是这些年轻人。
王强着手建立他的人才培养体系。他称之为“以案代训”和“三练”培养——练胆气、练谋略、练韧劲。
练胆气,让新人主谈首次到案的人员,给他们压担子;练谋略,定期组织“案情推演”,模拟双方的心理攻防战;练韧劲,每逢节假日,他都会带队提审并值守在办案点,培养年轻人“关键时刻顶得上”的担当。
“你要允许他们出错。”王强说,“你预判到他可能会犯错,有时候要故意让他去犯一下,让他摔个小跟头,这样他才知道摔倒是什么滋味,以后才能避免摔大跟头。”
王强享受这种作为“基石”的感觉。“我希望把我的肩膀借给你们,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去,将来能独当一面,我也会自豪。”
这种“传帮带”的信念,源自部队。如今,他把这种传统带到了纪检监察的队伍里。工作上,他是严厉的领导;生活上,他是关怀备至的“王大哥”。角色切换之间,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日益增强。
最美的本色
2025年,王强被评为“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”。面对这个荣誉,他显得很谦虚,“我觉得责任更重,压力更大,动力更强了。”他认为自己只是在职责岗位上恪尽职守的普通一兵。
在他看来,“最美”的美,在于忠诚,在于担当,在于那份从军人血脉里延伸出来的、永不褪色的本色。
他依然保持着健身的习惯。办案压力大的时候,去跑个五公里,出一身大汗,仿佛就能把所有的负能量都排解掉。他的军装整齐地保存在衣柜里,而那副挺拔的身姿和利落的寸头,则成了他穿在日常里的“无形军装”,时刻提醒着他的来处与去向。
2025年度上海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王强
从1994到2025,三十一年峥嵘岁月,王强的人生轨迹深深烙印在两个阵地之上:一方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前沿哨所,一方是守护政治生态的纪律高地。阵地转换,底色不变,支撑他一路前行的,是融入血脉的“纪律”意识,是始终如一的“守护”初心。
“脱下的是军装,但守护的却是朗朗乾坤的如山责任。”这是他自己写下的话。如今,他依然站在一线,为党纪国法站岗,为民心所向护航。对他而言,战场变了,对手变了,但那颗在军旗下宣过誓的初心和那份守护者的使命,从未改变。
海报设计:牛嘉良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